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

一、范蠡烧陶
相传范蠡帮越王灭掉吴国后,弃官隐居在宜兴,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开始总是烧出歪货、破货,后来他从西施烧饭中得到启发:先将泥坯垫高使受热均匀,然后烧烧、闷闷多几遍手脚使陶器既可烧透又不破裂(若一直用大火烧饭,时间短了做成夹生饭,时间长了饭烧焦)。再经试验掌握了控制窑温的方法,终于烧制成功。
后来人们尊奉他为陶器的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塑像纪念。

二、太岁头上动土
自从普安奉尧帝之命选来鲁班、张佐盖房以后,老百姓都住上了较好的房屋。可土筑的房屋敌不过洪水的侵蚀和冲击。于是普安请太上老君帮忙,老君指点他将土烧成砖,并将石头烧碎加水制成石灰,用来垒墙。
管土的神仙太岁,云游归来发现有人动土,找普安算账。普安请来老君从中斡旋,终获太岁首肯。从此可随意在太岁头上动土盖房,普安成了窑匠的祖师爷。
后来,人们根据烧砖的原理,用瓦模制成土瓦,在窑里烧成瓦片,代替原来的茅草,更经久耐用!

三、鬼谷子试徒
战国时有个老道叫鬼谷子,传说是个神仙,收了许多徒弟。一天他为了试探徒弟们的才智,让他们到大山里去找无烟柴(光起火不冒烟),限期三天。
庞涓主动邀足智多谋的孙膑师兄一起,想搭便车,不料孙膑对此事毫无把握,未免被拖累,他提议分头行动,三天内不见不散。
庞涓找了一天就独自下山了,不学孙膑死心眼。孙膑认真地砍柴然后用火试柴,可惜都突突地冒烟,他只好将土埋上柴堆以免火灾。三天后无功而返的孙膑在岔路口等庞涓,突然发现土埋的柴灰堆里有种黑木棍,比没烧过火的木棍还轻。用火一试,果然起火且不冒烟。急切地想和庞涓分享好消息的孙膑苦等不到师弟,在漆黑天色中下山了。
这时除孙膑外,众徒弟早已陆续空手而回,鬼谷子也早就料到孙膑会成功完成任务。后来人们仿照孙膑的办法烧出木炭。这就是炭窑工人把孙膑供为祖师爷的缘由。

四、终南山学艺
鲁家湾有个姓鲁的老木匠,一生不满意自己的技艺,没收徒弟,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教。勤俭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和三匹快马,准备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投师学艺时用。
大儿子鲁拴和二儿子鲁宾都是好吃懒做的主,在外混日子,吃光卖光后空手而回,被老木匠赶出家门。从小就喜欢动斧动锯的小儿子鲁班则发誓学不好手艺就不回。
赶了三千里路首先碰到一座大山挡道。向老樵夫问路,樵夫被其坚决打动(一年爬不过去爬两年,两年爬不过去爬三年,爬不到山顶我死也不下山!),借镰刀给鲁班砍刺拨石,很快翻越。接着又赶了三千里路遇到一条大河拦路。向渔夫问路,渔夫被鲁班的刚强打动(不怕水深探不到底儿,不怕大河宽到天边,不跨过这条大河我死也不转回头!),帮鲁班渡过河去。再赶了三千里路终于来到一群高山下,向捻线的老大娘问路,得知九百九十九条小道,正中间那条可找到木匠祖师(原来终南山直走一百里,弯走三百里。三百座山头,三百个神仙呢!)。
终于见着祖师爷,先要回答三个问题。
“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几根二?多少根檩子?多少根椽子?”——“……五岁的时候就数过了。”
“一件技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三个月和三年都扎根在哪里?”——“三个月的在眼里;三年的在心里。”
“一个木匠师傅教好了两个徒弟,大徒弟的一把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的一把斧子,在人们的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你愿学哪个?”——“学第二个。”
顺利通过,不过条件是先修理老师傅五百年没使唤的‘家把什’。
磨了七天七夜,破锛子烂凿子都又光又亮。
师傅让鲁班用磨好的锯子把门前的大树锯倒,他花了十二个白天加黑夜才把生长五百年的大树锯倒。
师傅又让鲁班用磨好的斧子把大树砍成一只大,要又光又圆。他又花了十二个白天加黑夜才砍好大
师傅再让鲁班用磨好的凿子把大凿出二千四百个眼子:方、圆、三棱、扁各占四分一。他再花了十二个白天加黑夜才凿好眼子。
师傅终于笑着夸奖道:“好孩子,什么也难不倒你,我一定把我全部的技艺都传教给你!”
说完领他到一间摆满各种精致模型的屋里,让他把所有模型拆下一遍,再安上一遍,拆完了手艺也就学好了。
鲁班废寝忘食地拆装模型,老师说一遍,他整三遍。
三年后手艺学成了。师傅为试探他的功力,把模型都毁掉,鲁班全都一一重塑。又提出许多新的样式让他制作,也难不倒他。
于是师傅让鲁班下山,并送给他斧子、长锯和凿子。鲁班没有礼物送师傅,答应一定不丢师傅的名声,含泪告别。
鲁班在回来的路上没有遇见之前的恩人,便在终南山盖庙,在大河上修桥,在高山上建塔以报答恩情。
从此鲁班谨记师傅嘱咐,做了许多好事,后人尊称他为“木匠的祖师”。

五、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是木匠祖师鲁班的徒弟。从小聪明伶俐,喜欢用竹子和泥巴做各种小玩具。
学徒生涯初始,泰山很上进,过了段时间,开始心不在焉,总往附近竹林里跑。年底鲁班召集徒弟考试,泰山做的东西东倒西歪,被逐出师门。
十几年后,鲁班到杭州游玩,忽见有爿店门庭若市。挤进一看,发现店内有桌、椅、床、柜、篮、筐等各种竹编品,精巧玲珑、新颖美观,引得大家争相购买。鲁班没想到有人能以竹代木,技艺巧夺天工,比他这有名的木匠还高一着,打算拜访这位师傅,以便当面求教。
不想这师傅正是自己的徒弟泰山。原来他当年看到竹篾比木头柔韧,就跑到竹林里学劈篾和编织,因为没学好又怕师傅不同意没敢讲出来。回家后便专心学起了这门技术。
鲁班内心羞愧万分,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说完随手拿起一把凿子把自己的一只眼戳瞎了(泰山来不及劝阻)。
从此“有眼不识泰山”就在民间流传开了,而泰山也成了竹匠的创始人。

六、补锅不断风
在民间补锅匠中,流传着“补锅不断风,锔碗不断弓”的风俗。
相传古时候李老君收了两个徒弟,教他们补锅锔碗。两人都很认真学,一晃三年,快要满师了。这天老君把孙悟空带回来放在八卦炉里锻炼,七七四十九天后揭开炉子查看情况,不料孙悟空趁机蹦出来,把八卦炉蹬了个底朝天,上花果山去了。八卦炉里的沸铁水流了一屋子。大徒弟腿长溜得快,小徒弟慢了一步,把腿烫烂了,成了瘸子。
满师那天老君打发俩徒儿下凡。小徒弟跪着向师傅哭诉:师兄腿好跑得快,生活全让他做去了,自己岂不要喝西北风。老君一听有道理,就让大徒弟照顾好师弟,只要补锅时风箱还在拉,锔碗时还在钻孔,工钱就要和赶上来的师弟平分。大徒弟不敢违拗,只得答应。
于是补锅不断风,锔碗不断弓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

七、老君和鲁班
老君和鲁班都是手艺人,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冬寒夏热,都在四乡转游。为维持生计,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终年做着繁重的工作。且他们都很穷,除了一双手以外,鲁班只有一个墨斗和一枝木笔,老君更穷,锤子、砧子、风箱都没有。那怎么干活呢?
    鲁班做家具时拿出墨斗,用木笔蘸好墨往木料上画,打好线后用拳头往木料上一锤,口里说“开”,整块木料就变成无数方的长的木板。可有时候不管怎么锤怎么喊,木料都纹丝不动,因为木料上有疤,打不开。不带疤的木料太难找,阻碍了鲁班做更多的活。
老君打铁就更难了。用拳头当锤子,膝盖当砧子,嘴巴当风箱。鲁班路过看见后大吃一惊,不忍看同是受苦人的老君如此被折磨,回头帮老君做了个木头风箱,琢了个石头砧子,做了把石头锤子。从此老君干起活来如猛虎插翅。
老君也一直琢磨如何帮鲁班的忙。一天他上山打柴,突然裤子被划了个大口子,是一种叶上长齿的茅草。他灵光一现,照着做个铁的不就能把木料拉开了吗?他立刻做了个铁的“齿茅草”(就是现在的锯子)给鲁班送去,这样一来鲁班什么样的木料都能使用了。
从此两人的交情更深了。他们在共同的劳动中,有制作了不少工具,为后代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八、笔祖蒙恬
秦始皇为造阿房宫、骊山墓和万里长城,动用大量民工,搜刮天下财富。他派大将蒙恬到江南“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押解饷银。
途经“笔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的故乡——浙江湖州城,恰遇“日无逗鸡之米,夜无鼠耗之粮”的卜香莲跳水自尽,被蒙恬救起。乡亲们见蒙恬怜惜黎民,便纷纷前来诉说苦难。蒙恬于是下令用饷银周济众乡亲,并让押解军士各奔前程,而他也从此归隐田园,农耕度日。
蒙恬路上随兴将一撮羊毛随手插在竹管上,卜香莲便取来白布和锅灰让写得一手好字的蒙恬露一手。蒙恬费了好大劲才写下“弗聿(yù)笔”三字。——写字的工具北方燕地叫弗,南方楚地叫聿,东方吴地称不律。蒙恬原来在北方写字惯用鹿毛,头一次用羊毛写很不顺手。
第二天,卜香莲在石灰凼(dàng)里找到那支“弗聿笔”,细心地用角梳梳齐笔毛,又用簪子择去没有锋的毛,使其成为一支像模像样的好笔!——如今做笔的工具中还保存着角梳和择刀呢!蒙恬蘸着锅灰再次写字时,竟得心应手、运转自如——原来笔在石灰凼中浸泡后去掉了羊毛上的油脂,因此大不相同。
于是蒙恬白天种田栽菜,晚上传授乡亲们做笔技艺。在他因病过世后乡亲们建了一座蒙公祠以感谢他的恩德、寄托哀思。现在全国最大的湖笔厂,就是在蒙公祠和永欣寺的原址上建造的。

九、李廷珪创徽墨
中外驰名的徽墨,世称“廷珪墨”,《辞海》注释为南唐李廷珪所创。
李廷珪原名奚廷珪,和父亲制墨为生。凭着聪明才智掌握了老墨工的全套技艺,还新点子不断,奚家墨铺在他的手上越来越兴旺。
当时的国君是成天舞文弄墨、赋诗作画的李后主李煜,官府出重金制作精墨供李后主使用。
奚廷珪在官府的支持下不断寻找新的墨源,改进传统技艺。他发现桐油烟和漆烟胜过松烟,是制墨的头等原料。他把金箔掺进墨团捶打,使得墨迹闪闪发光且不退色。他还把麝香、冰片、公丁香等贵重香料掺进墨中,使墨锭郁香长存、不蛀不腐。在墨的造型他也请名匠雕刻成精巧墨模。因此奚廷珪制作的超级精墨,不仅质量精纯且造型美观大方。
李后主亲自试墨:持笔蘸墨,只觉墨汁润泽,不胶不涩;挥笔作书,墨落纸上,乌黑放光,不浸不晕。李后主大喜,封奚廷珪为制墨官,赐姓李。从此奚廷珪改名叫李廷珪。
李廷珪任制墨官后,在原料、配方、工艺上继续作了许多改进,最终获得“落墨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历史上把李廷珪制作的精品称作“廷珪墨”,因它发源于徽州,代代相传后简称为“徽墨”。


十、宣纸“四尺丹”
    安徽的宣纸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十九世纪末),能抗老化、防虫蛀、经久不变,有“纸寿千年”的说法。它的来历里有段故事:
东晋时有个青年造纸工叫孔丹,在师傅去世后为其画像膜拜。一年不到,画纸由白变黄、由黄变黑,且开始片片剥落。孔丹暗下决心要造出一种经久不变的纸来画像。于是约了几个师兄弟瞒着纸坊老板暗自试验,老板发现后把领头的孔丹解雇了,一来不相信小小纸工能有什么作为,二来怕影响他的生财之道。
孔丹没有气馁,决定趁此机会到各地纸坊走走,取长补短。他从山西走到山东,往河北、河南走了一趟,又转道江北、江南,从二十出头走到三十好几仍收获不大。
有一天孔丹在江南宣城发现横卧小溪的一棵大树上有层雪白的东西,像一张薄纸覆在上面。放在手里摸摸捏捏,既像棉花一样柔软,又像皮一样牢实。问明白后才知道是这檀(tán)树泡在溪里,雨过天晴太阳晒,太阳晒过雨再淋,天长日久,树皮脱离树干,变成如今模样。
于是孔丹采集檀树皮,和稻草一起浸润,晾晒,揉制,蒸煮……终于造出了好纸,这种纸因地得名称为宣纸。孔丹成了宣纸制作业的始祖,宣纸中一种名为“四尺丹”的正是为纪念孔丹。


十一、蝶仙赠端砚
从前有个穷秀才,乳名阿端,绰号“书痴”。因他无论干什么活手里总捧着一本书,还满嘴之乎者也、子曰诗云。
娘亲过世后,阿端更是无拘束地诵起书来,常常忘了砍柴和烧饭。每在山上看书,总有只彩蝶左右飞舞,直到他放下书去砍柴才不打搅他。
一天阿端上山不小心跌进大石穴,洞里有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俩人均是孤家寡人,遂结为夫妻。可阿端仍改不了老习惯,整天捧着书琅琅诵读,把阿蝶晾一旁。屡劝不改后分道扬镳,阿蝶赠砚台和珠钗助阿端上京赶考,后化成彩蝶飞舞而去,原来阿端遇上了蝶仙。
那年考试在冬天,赶上连日狂风暴雪、冰冻三尺,使得考场上手一停墨就冻住了,众举子只好不停磨墨蘸笔。唯独阿端那碧绿暗花的石片砚台,墨汁盈盈,最终只有他一人按时交上了考卷。
试后考官亲自试墨,那墨汁油润生辉,香气馥郁,写出字来墨脚均匀鲜艳,不损圆毫。遂将砚台视为珍宝呈给皇上,皇上用过大喜,将砚台命名为“端砚”,封阿端做端州地方官,督派工人采石磨砚,作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天下,成为文房珍品。


十二、杜康醉刘伶
木匠敬鲁班,铁匠敬老君,造酒的敬杜康。
刘伶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酒量之大,举世无双。他不满当朝统治,到处游历、喝酒。这天路过杜康酒坊门前,见门上对联云:“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很是气恼。想他往东喝到东洋海,往西喝过老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地,往北喝过塞外边,东西南北都喝遍,也没把他醉半天,于是决定踢馆。
一连喝三杯,头杯甜如蜜,二杯比蜜甜,三杯下去,只觉天也旋,地也旋,头脑发晕,眼发蓝,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搬。回到家中,刘伶交代媳妇把他埋酒池,上边装酒槽,酒盅酒壶都放棺材里,说完就死了。
一晃三年,杜康找刘伶要酒钱,刘伶媳妇领他到墓地。掘墓开棺后发现刘伶面色红润,杜康拍其肩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果然刘伶睁开眼来,嘴里连声叫道:“杜康好酒,杜康好酒!”从此“杜康美酒,一醉三年”就传开啦。
据说后来杜康和刘伶都上天当神仙去了,杜康造酒醉刘伶就死点化刘伶成仙的。


十三、杜儿造醋
传说镇江香醋是杜康的儿子造出来的。杜康携老小在镇江边开了一爿酒坊,用江中甜滋滋、厚笃笃的龙窝水造酒。杜康儿子长得又高又大,一副憨厚相,四邻都叫他“黑塔”。
黑塔力大无穷,挑水养马。有一天马跑到大院里吃酒糟,当时他不知道这酒糟的用处,见马吃得香,就洗了三只大釉缸,装了大半缸的酒糟,又倒了两担龙窝水,拿它喂马,还时常用扁担在缸里搅搅。半个月过去马吃得身上的毛都油光灼亮的。
这天黑塔觉得头重得像个笆斗,跑到作坊咕噜咕噜喝了八九斤米酒,更觉头重脚轻,倒在地上睡着了。睡着睡着天上乌云翻卷、电闪雷鸣,忽然黑塔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眯眯地问他:“黑塔,黑塔,听说你造出了调味浆,弄点给我尝尝好吗?”黑塔否认有造,仙翁又指着三只大釉缸说:“你已造了二十一天,今儿日落酉时就能喝啦!”……
黑塔被雷声惊醒,原来是梦一场。他嘴里发涩、舌干唇裂,见大釉缸被雷震破,里面的黑水直往外流,便捧着黑水喝。只觉这水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喝着喝着好像上下通了气,心里舒畅、浑身来劲。回想起刚才的梦境,赶紧告诉了老子。
杜康也觉得神奇,按黑塔的办法又做了一遍,这才知道酒糟还能做调味浆呢!这水取什么名字呢?黑塔说:“酒糟泡了二十一日,到酉时水才这么好吃,这二十一日加酉不是个‘醋’字吗?就叫醋吧!”直到今天,制醋还是二十一天。


十四、豆府之玉
豆腐师傅有祖师没有?有!他叫乐毅!
乐毅勤劳又孝顺。父母年老无牙,咬嚼不便,他看在眼里,搁在心里。一天,他把黄豆浸胖了,磨成稠浆,然后拿豆渣豆浆一锅煮。请父母品尝,虽省得咬嚼,却没滋味。
接着,他又把黄豆磨得粉花绝细,再拿麻布把豆渣滤去。舀了几勺豆浆放锅里煮沸,寻思着加点盐。不料盐钵头空空如也,还好钵头底还有些盐卤水,于是他用水涮了涮,连卤带汤地倒进了豆浆锅里。这时父母唤他,他灭了灶膛的火就出去了。等回来惊奇地发现锅里的豆浆全凝成了白生生的乳块,腻敦敦、嫩嘟嘟。乐毅剖开乳块,借用邻居油盐烧了一大碗,请三邻六舍品尝,大家都说好滋味。
乳块取名“豆府之玉”,陆叙有人来找乐毅拜师学艺,乐毅也一直尝试改进“豆府之玉”的做法。有一次,老母亲牙床溢血,唇焦舌烂,老中医开的头道药是石膏,性凉。乐毅想或许石膏能制性热的黄豆,于是他研磨了些石膏在碗底,拿熟豆浆一冲,过了一歇,就变成了一碗“豆府之玉”,尝后发觉比卤水做的来得嫩,来得鲜。这回不论长幼都爱吃了,于是乐毅就开了一爿店,专做“豆府之玉”。
乐毅对手艺精益求精,还学会做千张百叶(芜湖千张,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豆制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千张,江苏、上海称为百叶),生意日益兴隆。“豆府之玉”被错叫成“豆腐之肉”,记账人又丢掉了“之”,还把“府”与“肉”重叠在一起,于是有了“豆腐”这个名称。
乐毅的父母都活得很长寿,在他们去世时,他把家里存放的黄豆都做成了豆腐,办了酒席,请四邻八闾来吃豆腐饭,叫“长寿豆腐”。——这就是办丧事吃豆腐饭的出典。
乐毅在父母去世后,决定到各处去传教做豆腐的手艺,让天下父母老了都能吃得开。山南山北地传授手艺,人们为酬谢他,送他一些铜钱,他把铜钱放进一头有个小孔的毛竹筒里,然后唱着“有钵头无盐,就是我乐毅”就走了。不论寒冬烈夏、晴干雨湿,总是乐呵呵地来,乐呵呵地去。有时打个趔趄,践个漏空,钱竹筐“哐当”一下,铜钱洒一地。小娃娃拾还,乐毅笑呵呵地让娃娃买豆腐吃,又跋山涉水、走乡串村去了!


十五、家乡肉美
北宋末年,北方女真族大举入侵中原,攻占了北宋京城开封,连徽、钦二帝也当了俘虏。宗泽和他从金华、义乌一带招来的子弟兵,在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立誓北上抗击金兵。这就是后来“威震河朔”的“八字军”的来历。
唐王赵构怕金兵再犯,迁都南京,宣布即位,成了南宋的高宗皇帝。宗泽收复了开封,到南京报捷,顺便回老家探望“八字军”家属。乡亲们听闻宗爷爷凯旋而归,家家杀猪做酒前来看望。乡亲们盛情难却,可路途迢迢,这些新鲜猪腿肉如何带回呢?宗泽准备了几只大船,把猪腿肉放船舱里,放上硝盐,带至开封。
回到开封后只见满舱腌制后的猪腿肉,嫣红似火,阵香扑鼻。烧好后更是令人食欲大增、精神振奋,宗爷爷笑呵呵地说:“这叫‘美不美家乡肉,亲不亲故乡人’呵!”
过几天高宗来慰问“八字军”,宗爷爷用猪腿肉烧制菜肴宴请高宗。高宗尝后啧啧赞美:“好一个金华猪腿肉,色红如火。如火之腿,该叫‘火腿’!”后来高宗专门叫金华地方腌制这种“火腿”,作为贡品。金华火腿顿时身价百倍。


十六、独脚旗杆
从前,走巷串户的剃头担上,都竖着一根独脚旗杆,与官宦家门前的一模一样,只是小了点。那时凡插有这个标志的剃头担,经过任何关卡都能畅通无阻。这里面有个讲究。
唐朝咸亨五年,三太子伤寒初愈,脸上却长出又黑又密的毛毛,高宗赶忙令修面匠给他修面。好几个修面匠来了都只能是刮左长右,刮右长左,与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这毛毛既不痛也不痒,仿佛自己的头发一样,太医们也束手无策。京城里的修面匠听说宫里的同行被杀,均溜之大吉。高宗只好张贴皇榜。
有一天来了个老头,让太子熬点痛。先用热毛巾在太子脸上焐了会,然后在太子的鬓角上重重的一刀,未等太子喊出痛来,又飞快地嚓嚓几下,就刮起好大的一块皮来。皇后先是大惊随后大喜,因为刮掉皮的地方露出了细皮嫩肉。不一会太子脸上的一层毛皮全被刮了下来。
皇上大喜,要赏赐老头。老头不要官也不要黄金千两,说道:“如今关卡太多,这里要查,那里要搜,有的还要敲诈勒索。须知我们手艺人工夫很宝贵,请赐一样标志可在天下通行无阻。”于是,高宗赐给老头一根特制的小巧玲珑的独脚旗杆,还准许其他的修面匠仿制。
后来到了清朝,男人都要剃小半个头蓄辫子,修面匠改叫剃头匠,剃头担上仍插着这个标志。到民国样式起了变化:龙凤旗变成布条儿(鐾bèi剃刀用),魁星斗变成木盒(摆放肥皂或铜板)。据说那个剃驴头太子脸的老头儿就是剃头祖师爷卢天赐的化身。


十七、乌蛇合
铁匠张小泉一家几代都是铁匠,带着儿子到杭州谋生。他不但打铁的技艺高,还有好水性。大家很快发现他铸的犁,犁田特别快当;他打的锄,开地无比轻巧;他制的刀,既不缺口也不倒锋。不过大家只知道他是个好铁匠,不知他水底功夫一流。
这天原本清清爽爽的井水变得又黑又浑,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公公解释道:大井通钱塘江,江上游有两条乌蛇,隔千年下来一次,钻到大井里生小乌蛇。乌蛇吐出毒涎会弄脏井水。且上次来足足赖了半年!
张小泉得知后决定下水除害。将两斤雄黄倒两坛酒里,喝了一坛,淋了一坛,带着大锤就跳井里了。张小泉在暗角落找着了两条黑得发亮的乌蛇,手臂粗的蛇颈缠颈地盘绕着。张眼明手快,对着两条蛇相交着的“七寸”上连敲三锤。俩乌蛇头被砸扁,颤着尾巴死啦。张拎着蛇尾浮出水面,很快被守井的乡亲用绳索拉上来。
张小泉把两条乌蛇往地上一摔,“当啷啷”一声巨响,原来千年乌蛇早已炼成钢筋铁骨了,要不是缠一起恐怕不好收拾呢!除了乌蛇,水又清凉了。张小泉把俩乌蛇拖回家里,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钉子,把蛇尾巴弯过来做成把手,又将蛇颈上面一段敲扁、锉出口、磨得锋快锋快,成了一把很大很大的剪刀。父子照着样式打造了许多小剪刀。
这以前,裁衣得用刀子划,断线要用刀子割,很不方便。有了剪刀裁剪自如,越来越多人用剪刀,张小泉从此专卖剪刀成了剪刀行业的祖师。


十八、嫘(léi)祖识“怪物”
常州是木梳的发源地。当时有个叫赫廉的人常帮乡亲们制作骨木工具,被称为“巧手匠人”。
那时的人还不知道梳妆打扮,头发长了只能用手去抓抓撩撩,很伤脑筋。大家请赫廉做个梳理头发的东西。赫廉找来骨头、象牙、木头,按照人们用手抓撩头发的模样做了五指梳。正想继续改进的时候,原始部落间发生大争斗。炎帝族被九黎族打败后投降黄帝族,炎黄两族在轩辕的指挥下同蚩尤(即九黎族首领)作战。蚩尤寡不敌众到南方拉人打仗,赫廉也被牵扯进来。蚩尤和轩辕在涿(zhuō)鹿大战七七四十九天,结果蚩尤被杀,手下人全当俘虏,轩辕统一中华,当了黄帝。
赫廉在牢里仍想着造梳子,看守发现后上报黄帝私造“怪物”,黄帝下令第二天处决示众。死牢中有个看守叫皇甫,心地善良,让赫廉连夜做一把梳子,明早拿去献给嫘祖娘娘,求她开恩。两人忙了一个通宵做好一把多齿木梳,赫廉又把做象牙梳和骨梳的方法传给了皇甫。
嫘祖娘娘用木梳梳理头发感到十分舒畅,就随手把头发绾了个髻,把木梳插发髻上,带着皇甫求情去了。黄帝见自己的妻子今天打扮得格外漂亮,很是开心。娘娘说她是用赫廉造的“怪物”梳了头发,赫廉为大家办好事,为啥要杀头呢?于是黄帝赦免赫廉,当皇甫跑回死牢时,赫廉已被处决了。
黄帝追封赫廉为木梳始祖,并派皇甫当匠人统领,监制木梳。两人成了制作木梳的始祖。


十九、靴头鱼
鬼谷子很器重孙膑,把秘藏的一部天书——兵法,传给他,希望他成为有用的军事家。庞涓听说后嫉妒不已,怀恨在心。
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大军师,得到魏王的赏识。他怕魏王知道孙膑的本事后会看不上他,也怕孙膑投奔其他国家会威胁魏国,便决定除掉孙膑。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就在魏王面前挑拨:孙膑有一部天书,若肯献出,则说明是真心效劳,反之必有他谋。魏王让庞涓办理此事。
庞涓先是告诉孙膑魏王希望他献书为魏国效劳。孙膑已熟记在心,没有随身携带。庞涓假意要帮孙膑求情,并让他尽快献书。过了两天,庞涓慌张向孙膑喊道:魏王已掌握证据说孙膑有逃离魏国之心,必须砍掉双足,并限期一月内写出天书,不然有杀身之祸。不等孙膑开口,刀斧手已把他的双脚砍了下来,扔到河里,扬长而去。
不大工夫,河里游来两条靴子似的大鱼,被孙膑好友捞起。这靴头鱼刚一接触孙膑的断腿,就粘在上面了。朋友告诉孙膑是庞涓出主意要置他于死地,并让孙膑马上离开魏国。孙膑应了一声,撒开大步,腾云驾雾似地直奔鬼谷。
因为孙膑穿上靴头鱼鞋,化险为夷,走起路来比光脚板舒服、快速,大家也效仿做出鱼头式样的靴子来穿。因而鞋店老师傅把孙膑供为祖师爷。


二十、一步一个亭
从前没有伞,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成落汤鸡。鲁师娘让鲁班想办法。
师徒们合计后在路边造了凉亭,十里一亭。鲁师娘认为歇脚可以,但出门人不能老在亭子里不走呀。鲁班反问:难道还能一步一个亭子吗?鲁师娘一听来了灵感。她仔细看看亭子,然后用竹子做骨架,扎成亭子样子,又糊上油纸。这东西轻轻巧巧的,架子是活动的,用时撑开,不用收起,正是伞。鲁班连连佩服。
鲁师娘成了制伞业的祖师。现在伞的花样多了,但撑开来还是都像个小小的亭子。


二十一、孔丘穿珠
据说鲁国内理财人计数本领太差,账目算不清,国君听从大臣建议启用博学多才的孔丘担任理财人。谁知孔丘也算不清,他每天回家长吁短叹。
孔夫子的老婆——孔二奶奶让他试试自己的办法:用细绳串珠子,拿回多少加上几个珠子,用去多少减去几个珠子。孔丘觉得数一到十可以,十以上的大数目就不方便了。孔二奶奶又让他用两根绳子,一根记一到十个,一根记十个到百个。孔夫子一听灵机大开:再用一根记百个到千个,一根记千个到万个,绳子越多算的数目越大。于是他挂起十根绳子,每根穿十个珠子,每天用珠子算账,既简单又方便。
国君得知后大为赞赏,自贡还拜孔丘为师。后有人根据此理发明了算盘,把孔丘当做算盘业的祖师。


二十二、优孟扮司马
戏剧是从何而来的?春秋战国时,陆浑常侵犯楚国边境,骚扰当地百姓,楚庄王下决心讨伐浑国。他把御玺交给司马蒍贾让他掌朝,同时让令尹斗越椒协助司马蒍贾。前者是庄王的股肱之臣,有胆有识有谋,后者武艺高强,百步穿杨。
庄王出征后,司马蒍贾精心管理朝廷大事,事事找斗越椒商量。斗越椒却对庄王传御玺给司马蒍贾怀恨在心。于是带兵闯进司马蒍贾的内房,逼他交印,司马蒍贾誓死不从。斗越椒怕把事情闹大,又想一计,在家宴请司马蒍贾。司马蒍贾以社稷为重,决定赴宴,交待夫人宁死要保住大印。
司马蒍贾一进斗府,斗越椒就下令关门。司马蒍贾连忙叫家将从后花园逃跑,给夫人报信去。家将一走,司马蒍贾当场被害。斗越椒夺印心切,马上发兵搜查王宫。留下来的文臣武将禁闭宫门,暂时抵挡住斗越椒。正相持,庄王得胜回朝,剪除了叛臣斗越椒。
满朝文武都出来迎接庄王,唯独不见司马蒍贾。司马蒍贾的夫人跪呈御玺,禀明斗越椒如何逼印、司马蒍贾如何被杀。庄王听闻司马蒍贾遇害,霎时昏过去。此后几天卧病在床,茶饭不思,日夜念叨司马蒍贾的名字,请来多位郎中都无济于事。
有个叫优孟的臣子看出庄王的病因,便穿着司马蒍贾的衣服,戴着司马蒍贾的帽子,假扮司马蒍贾,跪在龙床前直喊万岁。庄王一听,病情顿时轻了大半。优孟谎称司马蒍贾没死,是带人接驾错过了。庄王这才有了精神,让假司马蒍贾日日陪伴他。
后来庄王病愈,优孟澄清事实,向庄王请罪。庄王没有怪罪,反而庆幸如此一番把自己的病治好了。从此庄王一思念司马蒍贾,就指派优孟来扮。慢慢又有人扮起了庄王、众大臣……于是演戏就这样开始了。
以假乱真的优孟成了戏剧的始祖。如今传统戏文本子里遇到“优”字和“孟”字总用圆圈代替,人们认为直写是对始祖的不敬。


二十三、郎君大仙
闽南弦管(南音)祖师爷是谁?人们都说是郎君大仙。
郎君大仙真名叫孟昶,官家子弟,从小喜欢射箭打猎,尤其爱好声曲音乐,筑了座漂亮的芙蓉宫,日夜弹奏演唱、写诗填词。传说孟昶生了九十九个儿子,因他沉迷声曲音乐,没有管好,儿子均被天狗叼走了。这一年他最宠爱的花蕊夫人又生了一个儿子,又被叼走,孟昶发觉后追天狗而去。
花蕊夫人等了好几年都无消息,后来宋太祖迎她入京都为妃。花蕊夫人仍旧日夜思念孟昶,画了他的像日夜焚香祈祷。这年中秋,花蕊夫人对月祈祷,恍惚看见空中彩云飘来,恰是孟昶,对她说自己天顶仙,已成正果,见你相思心苦,特来会最后一面。一阵冷风吹过,原来是南柯一梦。
花蕊夫人回到寝宫,又焚香对像再拜,不料御驾微服到来,来不及收画卷。皇帝问是何神,她顺水推舟,称是张仙,求子得子很灵验。皇帝听了也参拜起来,过了一年,花蕊夫人碰巧生了一位太子,于是皇帝更加相信,敕封张仙为“郎君大仙”,赐春秋二祭。
这“郎君大仙”正是孟昶图像,因孟昶素来酷爱音乐,有了封号,便被弦管人奉为南音的祖师爷了。


二十四、雷潮讽高宗
雷潮出生在一个泥瓦匠家里,父亲手艺虽好却常受气,因为造屋梁上要绘彩画,砌灶灶头要塑灶神,可他不会。于是老雷发誓让儿子学好塑绘之术。雷潮勤学苦练,久之,见一眼便能塑出来,貌似神合。
雷父到西湖旁的净慈寺修理殿堂,殿堂修得金碧辉煌可塑像师还没找到,雷父向道荣方丈推荐自己的儿子。道荣当面考试,雷潮应答如流。道荣又让雷潮塑一个他的像试试,雷潮塑得活龙活现。于是择吉日重塑十八罗汉。
雷潮带妻子来相帮,夫妇聆听佛家弟子修炼成罗汉们的故事,结合和尚们的言行举止,潜心揣摩,雷潮注重神态气度,其妻细心装绘衣褶花纹。
道荣又请来高宗为寺院赐匾额。高宗见罗汉神情跌宕、道荣像也惟妙惟肖,便让雷潮也为他塑像。雷潮就塑了一尊高宗骑马的侧身像。高宗看来不太高兴,奸臣秦桧趁机进谗言:皇上应当立正面像,塑像人分明是不怀好意。高宗偏信秦桧,认为雷潮讽他偏安江南半壁江山,朝政如走马不稳,于是下诏斩雷潮。
雷潮夫妇逃出临安,隐姓埋名。在高宗去世后才重操旧业,紫金庵罗汉正是他们晚年倾心所塑的一堂。


二十五、元宵乞巧
旧时泉州民间供奉着五个家神,三男二女,门神、灶君、井神是男性,床母、厕姑是女性。
厕姑又叫冬丝娘,这不是她本名,冬丝二字乃是形容她纤细的身材,孱弱的体质,文静的仪表,精巧的手艺。这个神是民间能人的化身,她是泉州工艺美术界的祖师娘娘。
冬丝娘天生有一对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描花刺绣,样样皆能。她十分注重实践,信守不断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准则。对自然界的奇花异果,她很注意观察,且默记描摹的功夫好,遇到不懂便向花农果农求教。她描绘出的艺术作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她听说杨梅是无花的,请教果农,果农告诉她杨梅的花和昙花一样,开花期很短,只在元宵节半夜里才一现。于是冬丝娘在正月十五午夜攀上杨梅树寻觅花朵,成功默记后下树,不幸掉入树下的大粪池里。人们伤心她不幸死于粪池,视她为那里的神明。
后来泉州乡亲把冬丝娘神化,一年中年轻姑娘有两次“乞巧”活动,一次是七夕向织女乞巧,一次是元宵节向冬丝娘乞巧。人们还设想,冬丝娘体质孱弱,肠似鸡肠,肚似雀肚,食量很小,所以供品只用三个小酒盏盛着:一个鸡头,一盏糯米饭,几粒花生米,供后就把这些东西弃在粪池里。就这样泉州乡亲们年年纪念、姑娘们年年乞巧。


二十六、铁画第一人
人民大会堂有幅落地屏风——《迎客松》,是铁打的。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叫铁画,是两百多年前芜湖铁匠汤天池发明的。
汤天池十二岁被送到铁匠铺当学徒,苦海里泡大的孩子吃苦耐劳,晓得好歹,师傅们喜欢,手艺也学得快,他打出的家什轻巧美观,经久耐用,超过师傅们。汤天池有个爱好,喜欢看画,一见到画和花样就忘情了,误了干活。老板训斥了他几次都无济于事,二十四岁那年被赶出铺子。汤于是在仇姓画师隔壁租赁房子,自己干起活来,目的是到仇家看画方便。
仇画师见天作画,好像一天不画,就憋得慌;汤也常跑去看,好像一天不看,就缺点什么。仇画师看汤来,也不管,照样泼墨作画;汤也不管别人欢不欢迎,一声不吭地看着。日子一久,他就看出些门道了。
有一天仇画师在画竹子,画好了正要收摊子,汤却说若在竹子左侧再添个叶子就更好了。画师想不到铁匠竟指点起自己作画来了,斥责道:“画画是你们铁匠的事吗?真是,河边无青草,饿死多嘴驴!请——”汤闹了个“虾工进汤锅——大红着脸”,怏怏回家。画师的画像锥子一样锥着他,他决定“咬口生姜喝口醋,不蒸馒头蒸(争)口气”,于是汤以砧为砚,拿锤当笔,煅铁作画。
汤先用铁煅竹。他买竹观察姿态,学习农村大姐剪花样的手法,还搬了梯子爬上窗偷窥画师作画。瞧几眼就下去锤几锤,有时一天上来下去要爬数十趟。终于慢慢掌握了画师的画技,以锤作笔,讲究结构、火候、锤法、接法、切剪……就这样,他半年来足不出户,煅出的画越来越有神采。
再说画师“冲”了汤后,再不见他登门,心中自愧,这天踱过门来,见汤正以铁作画。墙上的竹子、花卉、虫鱼等真实动人,比自己画的还要高明几分,不禁脱口称赞。于是两人和解,以邻为友,互相切磋。
汤的铁画越煅越好,由于它别有风趣,古朴高雅,经久不坏,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从此铁画发展为一种新兴的民间工艺而流传下来,汤天池正是开创铁画的第一人。


二十七、邱处机琢玉
邱处机,道号长春,是北京玉器行业的始祖。
相传邱祖家道贫寒,父亲是小商贩,邱祖则到小玉器作坊当学徒。父亲患病去世后,生活迫使他中断学艺生涯继承父业。连年的兵荒马乱使生意越发清淡,邱祖看相,得知嘴角两条纹路是断食短寿的“锁口纹”。相书上说,螣蛇入口,将来必定饿死。一连几个相面先生都如此说,邱祖变得愁眉苦脸、发呆发愣,最后甚至沦落到靠乞讨维持生活。
这天邱祖来到河边,村子穷修不起桥,来往得脱掉鞋袜淌水过河。恰遇一位老奶奶准备下水,邱祖想肯定有急事,不然决不会大冬天淌着刺骨冰水过河,于是上前背老奶奶过河。老奶奶感激不尽你,邀邱祖改日去家里做客。邱祖从老奶奶的话语里得到温暖,尝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他开始自我反思,决定要痛痛快快的活,哪怕只活一天,也要为世人做点好事。于是他守候在小河旁,来去背送他人过河。只象征性的收点钱,遇穷人则不收。
寒来暑往,一晃就是三年。这天邱祖迎来了一位目光炯炯、身穿玄色道袍的道长。道长有心收邱祖为徒,邱祖同意了。道长给他取号长春,希望他涤除尘俗烦恼,心境超脱,如春常在。接着他们为村里修了一座桥才离开。
道长除向邱祖传经布道外,还教他读书绘画,练防身武艺。这天邱祖发现道长有一块五彩玉佩,便要来仔细端详,很是钦佩琢此玉者的超凡技艺。原来道长本身开国元勋之后,只因奸臣当道,半壁山河沦陷金人之手,皇帝却浑浑噩噩,偏安临安,沉湎酒色声乐,不图收复失地,国家亡在旦夕,因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从此云游到城市道观小憩时,道长都听任邱祖去玉器作坊,察看艺人琢玉。
过几年,道长仙逝,临终嘱咐邱祖,做个于尘世有用之人,多学技艺,传给穷苦百姓,造福世人。邱祖遵照遗嘱,继续云游,以琢玉为主,学了多种工匠技艺。后在北京白云观定居下来。
当时北京的琢玉技术远比江南落后,邱祖致力于玉器制作,所作玉器件件是出类拔萃的精品,官宦贵族、巨商大富争相购买。邱祖把琢玉赚来的钱用来周济贫苦人家,但他不是施舍银钱,而是因材施教,帮助贫苦人学会一种谋生技能,还赠送必要的器物材料,使人通过勤奋劳动得以糊口养家。邱祖还从穷苦人家子弟中挑选青少年,传授琢玉技艺。在邱祖的提倡和扶植下,北京开始有了玉器行业,而白云观也成了邱祖传艺的讲习所。连皇帝也知道他不念经传道,专门琢玉,传艺济人,让他琢玉,并封他为白玉大士。
据说邱祖善相玉,有返瑕为瑜,点石成玉的本领。年代久远,今天已找不到当年邱祖制作的器皿实物了。但从保存的元代玉瓮、渎山大玉海看,经邱祖的努力,北京当时的琢玉工艺已相当精良。这直径一米多的大玉海硬度强、体积大、份量重,全靠手工琢成玉海,是很不容易的,堪称世上最早、最大的巨型玉器。如今陈设在故宫的巨型玉器《大禹治水》,还是乾隆看了渎山大玉海受启发,才命工匠制作的。
艺人们为纪念邱祖,把九月初三邱祖羽化之日作为行业聚会日期,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


二十八、孙思邈医龙
孙思邈的医术非常高明,名声传遍了天上地下。在他五十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三更左右,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雷越打越近,还噼里啪啦下起了暴雨。忽然孙思邈听见敲门声,来人是穿黄袍的高个子瘦老头。老头的眼睛又大又圆,闪着红光,活像一对灯笼。奇怪的是他身上没有一点水星星,且他一进屋,雷停雨止。
老头来求医。孙切脉后摇头说:人的脉分浮、沉、迟、数、虚、实等多种,你的脉这些都没有,大概不是人吧。老头神秘地让他猜自己的身份。孙又说:你的脉起如腾云驾雾,落如翻江倒海,你是龙吧。老头乐呵呵地竖起大拇指,说:我半年前生了一种怪病,饿得发慌,但又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不能吃硬的,只能喝稀汤。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如今瘦成一把骨头了。孙想了想说:我知道了,你变成人的模样我没法治,且手头也没有治你病的药。后天上午你现了真身到我这儿来,一定让你药到病除。
第二天,孙配了一大桶漆黑的汤药,掺进一种白色粉末,又特制了两根一尺五寸长的金针。第三天,孙刚吃过早饭,就听见天边隐约打起了雷。突然他似乎想到什么,连忙朝山顶奔去。一面爬一面喊:龙,不要下来!听见没有?不要下来……等到山顶时,荆棘把他的裤子撕成了布条条,尖石头把他的脚划开了许多血道道。龙从云缝里钻出头,疑惑地瞧着孙。孙说:这一带人没见过龙,你会把人们吓坏的,先到家里去等着我。
孙刚走进自家院子,突然“通”的一声,院中石壁上探出了龙头,龙笑嘻嘻地说: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吓到人了吧。孙夸奖他想得周到,接着提药让龙喝。龙呷了一口,又酸又辣,不愿再喝。孙说这是白瓣曲子汤,良药苦口,身为龙还怕苦,岂不成了长鳞的蚯蚓、带角的泥鳅。龙听了不高兴,轻吹一口气,差点把药桶吹翻。
孙想:这家伙野性不小,不降住它恐会惹事。他藏好金针,猛然跳到龙头上,取出针对准龙角旁的一个学位迅速扎了下去。龙疼得大声吼叫,想甩尾巴,身体软绵绵的;想吹风,喉咙一点劲也没有。孙松了手,龙不疼了,但仍没有力气,说:我虽病了,但仍有翻江倒海的本领,谁知道你一针就把我扎成面条啦。
这下龙乖乖喝药了。越喝越觉得食道里有东西在翻滚,让它恶心。但怕孙生气,只得都喝下去。刚喝完,它忍不住“哇——”的一声,吐出了又酸又辣的汤和一条大蛇,顿时觉得舒畅许多。原来孙给龙喝的是陈醋和蒜泥,这东西一进食道,蛇呆不住就往外游。孙又给龙吃了些补药,龙等身体完全好了,才飞走了。
大家就叫这山洞为“龙穿洞”。孙思邈死后人们尊他为“药王”,还在“龙穿洞”前修了药王庙,庙内塑了药王的像。


二十九、半部《青囊经》
曹操病了,请来华佗。曹操问是何症?华佗说:丞相因劳神过度,得的是“偏头风”。病早有了,只是在身强体壮的时候,发作不起来;到年老气衰的时候,风寒进入脑髓,一劳累就发作,发作时痛不可挡。先扎针再吃汤药,病一定会好。
果然很快病好了。曹操想这样好的名医要留在相府才好,可华佗一向最怕做官,只想在民间采药治病,一再推辞。曹操再三挽留,华佗只得扯谎要回家照顾病妻,曹操应允。华佗走后让张辽派人私访华佗,如其妻确实生病,就给她四十斗大豆调养身体。私访的人回禀曹操其妻无病,曹操很不高兴。碰巧脑症又复发,再命人请华佗进京。
华佗用以前的治法又治好曹操,曹操问有无办法根治。华佗说:要根除此病,须将头剖开,取出风涎,就永不再犯了。曹操原来对华佗就不太高兴,如今听说要剖开他的头脑,认为华佗不怀好意,存心害死他,下令将华佗关进牢狱。
华佗知道出去无望,就在狱中写下《青囊经》。书写好不久,他就病了。有一天狱吏来看他,就拿出《青囊经》对狱吏说: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望你收下,传授给后人。狱吏怕曹操,不敢接收。华佗叹口气点火烧经,狱吏抢救不及,经书已烧了大半,后悔自己不该犹豫。
后来狱吏专心研究残缺不全的《青囊经》,竟也成了有名的医生。相传现在民间阉鸡阉狗的方法,都是从半部《青囊经》中流传下来的。阉割行业的人,都把华佗当做他们的祖师爷。


三十、马皮裹姑娘
从前杭嘉湖一带都把蚕花娘娘当做养蚕业的祖师。蚕花娘娘又叫“马头娘”,过去庙里有匹泥塑的马,马背上骑着一个姑娘,她就是马头娘。据说马头娘小时爱吃小汤圆,于是养蚕人家一到蚕宝宝三眠,就家家户户做小汤圆祭祀马头娘,这汤圆就叫“茧圆”。
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男人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家中妻子已过世,只留一小姑娘,喂着一匹白马。小姑娘一心盼着爸爸回家,可就是不见爸爸的人影,心烦的她对马儿开起玩笑来了:马儿马儿,你要是能马上去把我爸爸接回家,我一定和你结为夫妻。说也奇怪,这马听完后点了点头,扯断缰绳飞驰而去。
那白马跑到千里之外咬住男主人的衣裳就往外拽,男人以为家里发生意外,跨上马背朝家中赶去。回到家发现一切无恙才松了口气,哪知那马却变了。它一看见姑娘就会高兴得大声嘶叫,千方百计跑到姑娘身边不肯离去,姑娘要走它就拦住不让走。男人起了疑心,盘问起女儿,才知道出了大岔子。他想:不能让他们配成夫妻,张扬出去太难听了。思前想后,他一不做二不休射死白马,剥下马皮,晾在院子里。
一天,姑娘走过晾马皮的地方,忽然刮起一阵旋风,马皮从竹竿上滑落下来,裹住了姑娘。姑娘惊叫着往外跑,后来人们才在树林里找到那姑娘。她的头变成了马头模样,嘴里不停地吃着树叶,吃完吐着亮晶晶的细丝,不顾死活地把自己的身体缠裹起来。
从此世上就有了这种动物,人们叫它“蚕”(和“缠”谐音)。又因为它是在吃了树叶之后丧失性命的,所以叫那树做“桑”(和“丧”谐音)。后来人们慢慢学会了采桑养蚕,借此改善生活。人们想:要不是那姑娘现身说法,养蚕也无从说起,于是尊奉她为养蚕行业的祖师。


三十一、黄道婆
南宋末年,有个童养媳叫黄小姑。生活实在苦,一年做到头,说人勿像人,说鬼像三分。她婆婆打算拐骗她进官府做官妓,她逃离到道院里,成为黄道姑。
一天道院里来了位师姨,从海南岛崖州到此探亲。黄道姑听到崖州盛产棉花,又见师姨道袍与本地棉布不同,想到自己在婆家手剥棉花出血的痛苦情景,决定随师姨去崖州看他们如何种棉花。
黄道姑来到崖州,和兄弟民族的姐妹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后来还同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黄道婆决定回家,把所学本领传授给相邻亲友,算是一点借花献佛的心意。
千里迢迢、餐风饮露回到家里,得知官府限令一年交纳十万匹棉布,可老百姓起早落夜用手剥棉去籽都来不及,怎么织得出来。于是黄道婆带头改革纺织技术。
她根据崖州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画出木制手摇轧棉车的图样让老木匠制造。老木匠没想到一个没读书、不识字的孤女竟会设计画图,夸她是“木匠师傅的墨斗线——班母”。接着她找弹棉的师傅做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弹弓,一天能弹十多斤棉花。再来她同纺纱女一起把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成五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最后,她改进崖州人民纺织技术,织出“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这些技术很快传开。
为纪念这位在纺织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上海华泾村建有“元故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墓”,作为永久纪念。


三十二、云锦
有家人爷儿俩个祖祖辈辈靠织绢过活,爷病重死了,儿子董永没钱买棺成殓,卖身葬父。机坊老板张四海答应出钱,条件是董永在他家当机工,只吃饭不拿工钱,等董永织出一百匹绢来,才可赎身出去。就这样董永开始日夜不停地织绢。
天上的七仙女也是织绢能手,看董永这么老实勤恳,想帮助他。她扮作要饭女子,董永每天省饭给她。有时董永累了,她就上机帮着织几梭。两人发生感情,结成夫妻。
结成夫妻后董永更是没日没夜地织绢,七仙女让董永歇息,她来织一夜试试。这天夜里,梭子在仙女手里,就像长翅膀一样,“嗤喽嗤喽”左右直飞,比天上的流星还快;机上的绢,好比山上的瀑布,直往下泻。仙女越治越来劲,索性推开窗,右手招来一朵红云,往机上一贴;左手招来一朵白云,又往机上一贴,一转眼绢上就织出多多五颜六色的云朵。
第二天董永见一百匹绢叠得整整齐齐,上头还有金光闪闪比彩云还要好看的花头,这可是他头一回见素色以外的绢,顿时乐坏了!
董永赎身出来后,和七仙女一起织绢过活。因为绢上的花头像天上的云彩,大家就叫它“云锦”。后人为纪念七仙女,把她尊为云锦娘娘!


三十三、南通“小缸青”
从前一对年轻夫妻在这一带芦荡里搭棚锄地,由于土地贫瘠,生活得很艰苦。
这天走来两个衣裳破旧的人向夫妇俩要吃的,他们把仅有的两块黄米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干活。吃完后嬉皮笑脸地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边唱边撒下许多种子。
第二年地里长了许多草,除也除不掉,夫妇想起去年那两人唱的歌,于是割了这种草,沤在两只大缸里。过几天,一个刮风下雨的晚上,去年那两个人又来借宿。地方太小,夫妇俩就让他们睡在大缸上,铺了玉米秸子和稻草,用石灰当枕头。
天破晓,俩客人将石灰弄到缸里,又倒入酒,便跑了。夫妇发现缸里的水变成了蓝色,便追上去问两位客人怎么会变色。客人说是草变的,草名叫蓝靛草,染衣服不变色。夫妇又问客人姓名,一个叫梅福,一个叫葛洪,说完就不见踪影了。
夫妇俩又沤了些草,也放石灰和酒发酵,果然水变成蓝色的染料,连试几次都如此。从此他们做起染衣服的行当,染的衣服色纯,永不退色。业务越做越大,竟渐成一个行业——染布业。他们染的蓝色布,在南通就叫“小缸青”。后人也把梅福和葛洪尊为染布业的祖师。


三十四、隋文帝封盐王
从前世人不知有盐,吃的菜淡然无味。隋文帝时,渤海湾边住着一个詹姓打鱼人,大家叫他“詹打鱼”。
一天詹打鱼看见海滩边听着一只凤凰,他曾听老辈人说过,凤凰落脚的地方,必定有宝藏。赶紧跑上去,凤凰飞走了,留下行行脚印,他就把带有凤凰脚印的泥沙挖回家,放在灶头边,当宝贝一样供奉。
灶头一日三次火烤烟熏,泥沙块渐渐融化出水。一次詹烧菜,尝后发现味道很特别,真鲜。仔细一看,原来是泥沙块融化的水流进了菜锅。以后,詹就常去海边挖泥块、烧海水,烧出一颗颗雪白锃(zèng)亮的东西,即后人所称的盐。
詹发现盐后,为让更多人吃到鲜美的菜,改行当了厨师。他烧的菜远近闻名,连皇上都知道了,于是被召进宫当御医。詹进宫后,隋文帝吃得可香了,面色红润,身体发福。一天,皇帝兴致大发,问詹:世上的菜,寡人宫里都有。你说数哪个菜最好吃最有味?詹答:万岁,最好吃最有味的是盐。隋文帝一听他答非所问,发怒道:大胆!竟敢胡言乱语戏弄寡人!
旁边的大臣都吓得不敢做声。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即使错了也只能说对,否则就是触犯龙颜。可詹仍理直气壮地说:小人回答的是实话,望万岁三思。这一下隋文帝更恼火,下令将他推出午门斩首。
詹被杀的消息传到御膳房后,厨师们都很气愤。他们决定以后做菜不再放盐。这下隋文帝吃了,总觉淡而无味,食欲大减,召来厨师质问。一个胆大的厨师回答:万岁不同意盐是世上最好吃最有味的东西,所以小的们不敢再放盐了。万岁一听倒也不好再说了,这才感到自己错杀了人。可皇帝做错事又不能公开承认,于是隋文帝下令:寡人念詹姓厨师用盐烧菜有功,令厚礼收葬,封他为盐王。
因詹打鱼受过隋文帝封王,后人就叫他詹王,并尊为盐业的祖师。


三十五、刘伯温落难
明朝朱元璋夺得天下以后,要大杀功臣。火烧功臣阁前几天,刘伯温想了金蝉脱壳的办法。他上奏道:臣夜观天象,西北一片通红。山西二龙山一带,恐有妖星降世,为免日后出来争夺天下,得派人前去,在要害处立上龙碑,把风水破掉。这样,那个妖星即使出世,也只是个平庸之辈,成不了气候。
朱元璋立即下旨派刘去山西监督竖立龙碑,同时派出一名贴身太监,明里护送国师,暗里进行监视。刘知来者不善,表面不动声色,整天在二龙山上走来走去、东看西望,对太监讲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弄得其头昏脑胀。后来找在一个山沟里,竖起龙碑还凿上五爪金龙。——后来当地人叫它“老龙碑”。
龙碑竖起,万事大吉,明天要回京复旨。当晚刘大摆酒席,太监看不出破绽,大饮醉倒。等到夜阑人静,刘扮成风水先生溜走了。太监秘密通知各关卡扣押穿道袍的风水先生,刘自然不晓得。这天他在路上遇见一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的老头子,将风声告诉刘,跟刘互换衣服,又赠送担子和鼓,然后匆匆离去。
从此刘隐姓埋名,天天挑着糖担换破烂,闲着没事就动脑筋把糖捏成鸡、狗、小人儿等,哄小孩子玩。挑换糖担的同行见刘会捏糖人,前来拜师学艺,然后用糖捏小人儿、鸭儿、狗儿卖钱,成为一种行业。后来挑糖人担的把刘伯温当成这个行业的祖师爷。


三十六、火药的故事
相传湖南省浏阳城的孙隐岩,和火药的发明有密切的关系。
隋唐末年,有个云游老人在城东河边搭了茅草屋,住下。老人不种田、不做工、也不做买卖,而是挖灶、架炉,烧硫磺和硝石。一小伙子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炼仙丹,吃了能长生不老。这个老人叫孙思邈,不但没有羽化成仙,反而日渐消瘦。
这天,孙看硫磺、硝石快炼完了,出门寻找。碰见一群小伙子在打石头,小伙子希望他能炼出一种丹药,给石头一喂,就能把岩石炸开。孙开始翻山越岭,寻矿石、找药物。一天,他见上坡上火光烛天,还有噼啪噼啪的响声,原来是山里人放火耕山。一问才知是皂角荚荚在响,他砸开皂荚,荚里有鸡腰子大的籽粒。于是采摘了许多皂荚,心想拿回去试试。
回去他取出籽粒,放锅上焙干,碾成粉末,然后把它和硝石、硫磺的粉末拌一起,制成药粉。孙刚拿火种往药粉一点,猛的一团火焰直往上冲,同时爆发震耳巨响。他急忙惊喜地抢出他的丹粉和皂荚。
小伙子来找孙仙,却在不远处岩洞找见了烧焦了头发、紧闭凹陷双眼的他。小伙子感激不尽地接过孙的火药,回去后装在岩石的炮眼里,一点火,果然把偌大的一块石头炸开了。从此世上就有了火药。后来人们把孙思邈住过的岩洞叫做孙隐岩,他洗药的井叫洗药井。


三十七、欧冶子铸剑
欧冶子和他的女儿莫邪,在龙泉的秦溪山麓铸剑已整十年。每天鸡鸣而起,夜半才歇,细心铸剑,在技艺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他决定铸出一把惊天地、泣鬼神的宝剑。
这年七夕,莫邪让父亲歇上一夜,因他近来面容清瘦、气力渐衰。欧冶子答:“人生一世,倘能智启来者,荫覆他人,虽死,又有何怨恨!”于是父女俩上渣屿舞剑。
欧冶子舒动筋骨,拔剑起舞。一时间青光四射,惊得屿上宿鸟离巢,江中鱼龙跳跃,山上猿猴啼啸,剑气直冲银河……天上七仙女早闻父女俩为富国强兵,官爵不受,含辛茹苦铸剑的事,便下凡来。
仙女们摘下头上夜光宝珠,掷向秦溪山麓,化作七泓清泉,状似天上的北斗。告诉父女俩:“取七泉之水,配合为一,用于淬火,用于磨砺,定能铸出更好的剑来。”
送别了七仙女,父女俩直奔寮棚。将那剑再千锤百炼,并用七泉之水淬火、磨砺。铸出的剑开金石不倒锋,卷曲不弯折,伸屈自如,刚柔并寓。喜出望外的父女俩将七星形状镂在剑身上,以感谢七仙女。
后人将此剑视为珍宝。因它在龙泉铸成,又有七星标记,故有叫“龙泉剑”的,也有叫“七星剑”的。久而久之,龙泉成了剑的代称,以至有“手握三尺龙泉”之说。


三十八、韩信传棋
韩信替刘邦打败了项羽,创立了汉室江山,却被刘邦的老婆吕后杀害在未央宫。
韩信在狱中时,奏明皇上要写一部兵书,吕后从中阻挠。韩信知即使皇上曾下旨“上见天,下着地,不能斩韩信”,也命不久矣。狱吏孔向来敬重韩信,很替韩信难过,遂让韩信授他兵法,以传后代,为韩信扬名。
韩信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分敌我两方,各画三十六个小方格,中间一条界河,内写“汉界、楚河”,一边布着十六方小红纸片,分别写上帅、仕、相、车、马、炮、兵等字样;另一边也布着十六方小蓝纸片,也分别写上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样。孔不解,韩信说:“莫小看这小小七十二方格,是能容纳千军万马的大战场哩。用兵时只要文武结合,上下一致,统盘筹划,配合有方,就能千变万化,百战百胜。”
韩信死后,孔在家悉心研究。可惜他没能与实际的战斗结合起来,这就是后来的象棋。


三十九、陶哥与三彩
有个年轻的陶工忠厚朴实又勤奋好学,人们亲切地叫他陶哥儿。
一天陶哥儿在山里采高岭土,看见悬崖上有个采药老人和大蛇搏斗,奋勇救人。老人的伤需要嵩山上七七四十九种药草,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治好,陶哥儿从此把老人看作自己的亲人,每天采药、熬药,伺候周到。老人痊愈后将自己的三闺女许配给陶哥儿,并留下自己采药的药篓作嫁妆。
陶哥儿送走老人,回到家就见一位天仙一样的姑娘,正是老人的闺女三彩。两人婚后相亲相爱,制作各种栩栩如生的陶器。心灵手巧的三彩提议将七彩霓虹和五色云霞的美丽颜色烧在陶瓷上。只见她捋下几根头发做画笔,用笔蘸药篓,往陶瓷模坯上画。
烧了三天三夜,出窑时三彩向着窑门抬抬手,窑内的陶人便“叮叮当当”走出来,三彩又挥一下手,所有都站住不动。件件彩陶都是五彩斑斓、巧夺天工。
恰巧当朝皇帝武则天巡游中岳,窑工总管讨好地将这批珍贵的彩陶献给她。武则天见到三彩时说:“朕听说你们烧制的彩马能跑,彩牛能叫,彩人会舞,舞动起来看看!”三彩微笑地抬抬手,顿时满厅生辉,彩人翩翩起舞,彩马姗姗而行,彩牛昂头高叫。武则天拍手称奇,称要把他们带回皇宫,终生为她烧制这天下奇物。话音一落,三彩把手一扬,两匹彩马由小变大,夫妇俩跨马径直往天上去了。
武则天暴跳如雷,下令工匠连夜烧制彩陶,不过烧出来的只有三种颜色,且不能使陶瓷变活。原来采药老人是嵩山上的药神,看陶哥儿忠厚善良,差三彩来协助烧制彩陶。尽管如此,武则天还是把三彩的陶器视若珍宝,只有在高兴的时候,才赏赐给一些有功的皇亲国戚,并规定:赏赐给谁的彩陶,死后一定要随同陪葬。
这种彩陶,就是“唐三彩”,只有在墓穴中才能发现,正是因为武则天把它定成了殉葬品的缘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桂ICP备19000498号-3